中药材—茯苓
中药材—茯苓
Fuling
PORIA
本品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 cocos(Schw.)Wolf的干燥菌核。多于7~9月采挖,挖出后除去泥沙,堆置“发汗”后,摊开晾至表面干燥,再“发汗”,反复数次至现皱纹、内部水分大部散失后,阴干,称为“茯苓个”;或将鲜茯苓按不同部位切制,阴干,分别称为“茯苓块”和“茯苓片”。
【性状】 茯苓个 呈类球形、椭圆形、扁圆形或不规则团块,大小不一。外皮薄而粗糙,棕褐色至黑褐色,有明显的皱缩纹理。体重,质坚实,断面颗粒性,有的具裂隙,外层淡棕色,内部白色,少数淡红色,有的中间抱有松根。气微,味淡,嚼之粘牙。
茯苓块 为去皮后切制的茯苓,呈立方块状或方块状厚片,大小不一。白色、淡红色或淡棕色。
茯苓片 为去皮后切制的茯苓,呈不规则厚片,厚薄不一。白色、淡红色或淡棕色。
【鉴别】 (1)本品粉末灰白色。不规则颗粒状团块和分枝状团块无色,遇水合氯醛液渐溶化。菌丝无色或淡棕色,细长,稍弯曲,有分枝,直径3~8μm,少数至16μm。
(2)取本品粉末少量,加碘化钾碘试液1滴,显深红色。
(3)取本品粉末1g,加无水乙醇50ml,超声处理10分钟,滤过,滤液蒸干,残渣加甲醇1ml使溶解,作为供试品溶液。另取茯苓对照药材1g,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。照薄层色谱法(通则0502)试验,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2μl,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F254薄层板上,以正己烷-乙酸乙酯-甲酸(7∶3∶0.2)为展开剂,展开,取出,晾干,喷以5%香草醛硫酸溶液-乙醇(1∶4)混合溶液,在105℃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。供试品色谱中,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,显相同颜色的斑点。
【检查】 水分 不得过15.0%(通则0832第二法)。
总灰分 不得过2.0%(通则2302)。
【浸出物】 照醇溶性浸出物测定法(通则2201)项下的热浸法测定,用稀乙醇作溶剂,不得少于2.5%。
【含量测定】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(通则0512)测定。
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以仲胺/叔胺基键合硅胶为填充剂;以乙腈-水(80:20)为流动相;用蒸发光散射检测器检测。理论板数按葡萄糖峰计算应不低于1500。
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取无水葡萄糖对照品适量,精密称定,加水制成每1ml含1.0mg的溶液,即得。
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本品粉末(过三号筛)约0.5g,精密称定,置具塞锥形瓶中,精密加入0.5mol/L的氢氧化钠溶液25ml,密塞,冰水浴超声处理(功率250W、频率40kHz,温度控制在10~20℃)45分钟,滤过。精密吸取续滤液1ml,置具塞试管中,精密加入1.0mol/L的盐酸溶液0.5ml,涡旋30秒至充分混匀,精密加入7.0mol/L的三氟乙酸溶液6.0ml,于110℃水解6小时,冷却至室温,回收溶剂至干。残渣加水溶解,转移至10ml量瓶中,并稀释至刻度,摇匀,滤过,取续滤液,即得。
测定法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5μl、10μl与供试品溶液5μl,注入液相色谱仪,测定,以外标两点法对数方程计算,即得。
本品按干燥品计算,含茯苓β-(1→3)-葡聚糖以无水葡萄糖(C6H12O6)计,不得少于50.0%。
饮片
【炮制】 取茯苓个,浸泡,洗净,润后稍蒸,及时削去外皮,切制成块或切厚片,晒干。
【性状】【鉴别】【检查】【浸出物】【含量测定】 同药材。
【性味与归经】 甘、淡,平。归心、肺、脾、肾经。
【功能与主治】 利水渗湿,健脾,宁心。用于水肿尿少,痰饮眩悸,脾虚食少,便溏泄泻,心神不安,惊悸失眠。
【用法与用量】 10~15g。
【贮藏】 置干燥处,防潮。